天博新闻News
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种豆不为豆175个大棚养豆丹(豆虫)
几天前的降雪还未消尽。1月 10日下午2点,气温在零度上下。 山东东明县长兴集乡新刘乡村的刘兴 昌和大棚施工队一起,正在安装大 棚钢架。“半小时吃完饭,一点儿也 没歇。这几天气温低,趁着中午头 暖和,多干点。” 刘兴昌要建30个大棚,每个大 棚投资近2万元。按照他的计划,2 月初,大棚钢架要全部完工;春 节过后,覆上棚膜;3月初,气温 回 升 后, 开 始 在 大 棚里 播 上 豆 种。刘兴昌紧赶慢赶地种大豆, 却不是为了收大豆,而是为了养 豆丹(豆虫)。 去年6月,江苏连云港一家公 司在当地流转土地,养殖了半年 豆丹,一亩地纯收入3000多元。在 企业带动下,今年,新刘乡村准 备发展300亩的大棚豆丹,700亩的 露天豆丹。 迁建村找到新产业 昔日田间害虫受宠 进入1月份,东明当地迎来两 场降雪,气温持续走低。新刘乡 村 不 少村 民 冒 着 低 温, 在 建 大 棚。东明县民政局派驻长兴集乡 竹林新村王培源和新刘 乡村支部书记刘兴豪则每天要往 豆丹育卵棚跑好几次,查看大棚 温度。“现在天气放晴,棚内温 度上升得快,必须控制好通风。 豆丹处于土中休眠状态,如果大 棚 温 度 太高 , 会 让 它 们重 新 出 土,影响冬眠,也就影响春天产 卵。”王培源说。 竹林新村是我省黄河滩区迁 建的第一个村。2004年,国家黄河 水利委员会利用亚行贷款,加上省 财政配套资金,在长兴集乡境内淤 垫起占地800亩的大村台,共搬迁安 置新刘乡、西竹林、东竹林、毛庄和 老刘乡村等5个滩区自然村。到2015 年,5个村全部迁入新村。 “新刘乡全村3 0 0多户,从 2010年开始往新村搬迁,2014年迁 完。搬进新村后,家家户户住上 了新建的二层小楼,但地里还是 一直种粮食,青壮年大多外出务 工。村里一直没有产业,集体收 入几乎为零。”刘兴豪说。 黄河滩区迁建,不仅要让村 民 搬 得 出、 稳 得 住 , 还要 能 发 展 、 可 致富 。 这 离 不 开产 业 支 撑。 去年3月,王培源来到村里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开始寻找适合村里的特色产业。 去年5月中旬,王培源了解到 连云港这家企业看中黄河滩区环 境,准备发展豆丹养殖,但企业 负责人对当地土地流转和灌溉条 件有所顾虑。 通过外出考察和请教专家, 王培源了解到,豆丹是纯绿色食 品,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 市场潜力大。他认为,村里要抓住 机会,引进这个增收致富项目。 为了打消这家公司顾虑,王培 源多次找县土地局、供电公司协调 机井架线事宜,并帮助基地员工搭 建活动板房。最终,占地1000多亩的 豆丹养殖基地在新刘乡村落户。 去年秋季,这家公司养殖的 豆丹,亩产量100斤以上,每斤售 价60元。扣除成本,每亩地盈利 3000多元。村民一下子看到了发展 豆丹的前景。 高薪请来技术员 自主育卵降成本 据刘兴豪介绍,去年,由于 豆丹种供应不足,企业在流转的 1000多亩地里,只养了一部分,即 使 这 样 , 效 益仍 然 比 较 可观 。 “村民们发现豆丹效益不错,开 始打听养殖技术。 去年11月,村里 趁热打铁,借着村民的热乎劲,组 织20户村民,与这家企业共同成立 了东明县鲁西南豆丹养殖专业合 作社。这样企业成了豆丹养殖的 ‘火车头’,带着村民一起养。”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合作社 专门从连云港市灌云县请来技术 员荀维月,每月工资超过1万元。 灌云县是国内知名的豆丹养殖和 消费大县,当地每年都举办豆丹 美食节。荀维月在当地从事大棚 豆丹养殖已经10多年。他说,在苏 北、鲁南、鲁西南地区,自然条 件下的豆丹要8月上市。 利用大棚 提前种植大豆,豆丹可以提前到6 月上市。由于此时上市的豆丹比较 少,近几年价格在每斤二三百元。 荀维月表示,新刘乡村地处 黄河滩区,地势开阔,并且周边没 有树林,不存在飞防打药影响豆丹 的风险。“豆丹对农药非常敏感,飞 防时,极容易出现中毒死亡。从这 一点说,它是纯绿色食品。”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去年秋 季,合作社租赁了一个3亩地的冬 暖式大棚,花费15万元,在棚内搭 建了3层铁架,为豆丹冬眠提供栖 身之地。这样,合作社自己可以 培育600万到800万粒虫卵。 小豆丹魅力大 年轻人被吸引回家 按照规划,今年春天,合作 社发展300亩的大棚豆丹,这批豆 丹将在6月中旬上市,按照最近几年 的市场行情,价格能达到每斤二三 百元。麦收后,再发展700亩的露天 豆丹,8月份上市。 “在外面打工10多年,也曾经 想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但是一 直没找到好的致富项目。去年国 庆节回家,了解到村里有养殖豆 丹的项目,就决定回村,不再出去 打工了。”30岁的刘兴昌说。 目前新刘乡村正在建设的175 个大棚,连云港这家企业投资建设 的有115个,新刘乡村12户村民投资 建设了6 0个,刘兴昌一人建了3 0 个。 “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 还请来了技术员,自己也不用担 心技术问题。”这个冬天,28岁的 刘兴威也投入10多万元,在村里建 了8个大棚。此前,他一直在浙江 舟山市的一家造船厂当电焊工, 月薪8000多元。 去年秋天,得知在外打工的 儿子要回村养豆丹,刘兴威的父 亲非常反对,认为儿子放弃高薪 工 作 回来 养 虫 是 不 务正 业 。 但 是,随着对豆丹市场的了解,他 开始积极支持儿子的决定了。